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很努力学习还是不好?很可能是他的元认知出了问题

兰妮 爬藤news 2022-11-03


文 | 兰妮

审 | 兰斯


很多人说,学习,可真是件苦差事。

 

当我们觉得一件事苦,一定是在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的情况下。


如果有人告诉你,背下这本书、做完这些题你就能考满分,并且你确实考到了,那么你一定不会觉得学习这件事很苦。

 

可惜,事与愿违。我们在学习时常常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学不进去: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提不起劲;

收效甚微:课外辅导班报了一大堆,题目做了一堆,但成绩迟迟不见起色;

效率低下: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读了很多书,但是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变化;

 

于是,很多人把学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天资不够、能力跟不上、不够聪明....

 


事实上,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你不行,而是:你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问题。

 

对学习方法的研究虽然可以追溯到125年前,但人们直到近几年才积累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表明,坊间流传的学习方法一般都是错误的。

 

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均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以研究记忆的机制而著名。他们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工作,都是在研究记忆。

 

十年前,他们开始思考,为何心理学家对记忆之机制了解得这么透彻,但是在教育领域,似乎甚少有应用。于是他们开始调查人们在日常是采取什么策略来学习的。

 

调查结果显示,反复阅读、在书上画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这些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其有效性则非常令人质疑。

 

有感于此,罗迪格教授开始与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尝试将实验室研究发现推广至课堂。其后,他们联合了小说家彼得·布朗,写成了面向大众的一本介绍学习科学之原理的图书《认知天性》

轻松学习是无效的

 

很多老师、家长、甚至教育家都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


他们都认为,要想掌握一项新技能,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这项技能上,坚持不懈地一遍遍练习,直到记住为止,因为多数人在集中练习阶段进步显著。

 

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与课本,对着课本读读、记记、画画、写写,真简单。很多人都非常迷恋这种“轻松”的学习方法。

 


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通过集中反复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重复接触可以强化记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都用这种方法在学习?

 

因为在重复的学习中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学习不好,可能是元认知出了问题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成绩还是一直不好。


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以为掌握了所学,是元认知欠佳的一个例子。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那些不给自己出题、不对自己的大脑发起挑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

 

为什么会这样?

 

当他们听到一堂讲得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换言之,他们没有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以至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

 

结果就是,即便是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然而,大量的研究都证明,不对心智构成挑战的记忆不会形成长期记忆。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

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

 

如果学习时不对心智造成挑战,大脑潜意识里不会分配资源来对这种方法习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与深度储藏。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检索学习法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这些认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检索学习法。


step1.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检索练习”意味着自我测验,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应当成为你的主要学习方法,从此放弃反复阅读吧。


小测验是一种可靠的衡量方法,可以评估你学会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是你还没有掌握的。


此外,小测验会阻止遗忘。遗忘是人的天性,但练习回忆新学问可以让它们在记忆中更牢固,也有助于你在今后把它们回忆起来。


如何进行自测?


你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用主要概念和术语背后的含义来考查自己,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思想,而不是次要的材料或是教授的措辞上。许多课本的章末都设有学习问题,它们是很好的自测材料。


向自己提问并把答案写下来,是学习的好方法。在整个学期里,每周都留出一点儿时间,用课上的资料自测,这一周已经学到的东西和下一周即将涉及的材料都可以。

 

自测后要检查答案,确保你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用小测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回忆新知识的难度越大,收效就越大。


通过自测的方式定期练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可以加强你对它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你把它们和先验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有规律地进行检索练习的习惯,就可以避免填鸭式学习或熬夜“抱佛脚”。

 

和重复阅读相比,在你很难回想起新知识的时候,自测会带来生疏和沮丧的感觉。你会感觉这样做不如反复阅读课堂笔记,以及课本中的重点段落有效。


但是,就在你费力检索新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努力的回想实际上都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努力检索知识或技能,可以让它们保留得更为持久,而且也会加强你在今后回忆起它们的能力。


 step2.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资料,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可以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

 

如果你在学着把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在第一次接触后,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

 

课本中的新资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触后隔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或许只需隔上数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你很确信自己掌握了某些资料后,隔月自测就好。


在整个学期里,你用新资料考查自己的时候,也要回头检索之前的资料,问问自己先后学习的不同知识有什么关联。想要记住东西,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

 

另外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方法是,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地刷新你对每个主题的记忆。


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不管是学习还是想要精通某事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时这些品质,比高智商和学习方法都更为重要。


END 




往  期  精  彩



觉得有用,请点“在看”告诉老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